2008年9月10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遮羞”是为了他们的未来
老茧

  如何帮扶失足青少年,给予他们必要的教育,以及为他们营造宽松的环境,使他们重新“站”起来,更好地成长,是各地都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。最为常见的,是加强思想、道德和法制教育,成立各种各样的帮扶组织。
  宁波海曙区检察院则另辟蹊径,专门出台《关于青少年刑事污点限制公开的规定》,对那些犯下轻微刑事案件的青少年,限制公开其身份情况、涉嫌的罪名及最终处理结果等案件的具体情况。《规定》要求,对适用刑事污点限制公开的刑事案件当事人,要对其家庭、学校、社区等进行调查,并邀请社区民警、人大代表召开“青少年刑事污点限制公开评估听证会”。适用刑事污点限制公开的案件,检察院审查后决定起诉的,将在起诉后告知法院限制公开的内容,并请法院予以配合;同时,案件将统一集中归档,未经批准,任何人不得调取相关档案材料(9月1日《浙江法制报》)。
  这一《规定》,通俗地说,就是采取一定的保密措施,替那些失足青少年“遮羞”。
   “遮羞”当然不是随意的,得通过一定的程序,像海曙区就是以“评估听证会”的形式,让社区民警和人大代表发表意见。这一方面避免了检察机关一家说了算,防止《规定》被滥用,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民意。这既体现了合理性,又体现了公正性。
  对犯了轻微刑事案件的青少年给予适度的保护,是应该的,“遮羞”是为了他们的未来。毕竟,青少年失足有各种原因,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本性并不坏,违法犯罪往往是出于一时的冲动。
  青少年刚刚冲离人生起跑线,往后的路更漫长也更复杂。尽可能地帮扶那些偶然失足的青少年,“遮”其“羞”,目的就是让他们可以“轻装上阵”。如果大量曝光其“污点”,既不利于他们改过自新——如果“臭事传千里”了,有些人可能会自暴自弃,破罐子破碎;又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。如果把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的污点“锁”进“保险箱”,就可以使他们放下包袱,以健康的心态,在正常的环境里展现全新的人生。
  在海曙,已经有一名失足青少年享受到了“遮羞”的“待遇”。现在我们所期望的是,那些失足的青少年能记住检察机关的良苦用心,吸取教训,不再糊涂,好好地走正自己的人生道路,成为一个于家庭于社会有益的人。